冈仁波齐
看完电影《冈仁波齐》心情无法平静,影片中诠释的善与恶,信仰,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一文不值,却又无法触碰;“中国黑客”,一个带有颜色的词汇,一个带有故事和情怀的词汇,一个让人无法给出具体定义的词汇,却在短短几十年褪去了历史的“光辉”,逐渐走向另一个舞台----“网络安全从业者”;也许,有些讽刺,也许,有些赞许,我不是黑客,只是喜欢游离在互联网上的一个愤青,我看不惯以强凌弱,我看不惯英雄被辱,我看不惯文人卖骚,我看不惯海归媚洋,我看不惯围观效应,我看不惯丧权辱国,我看不惯的太多太多,可别人看得惯我吗?黑客,时而庄严,时而轻浮,我两者似乎都在占据着,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合格的黑客,我只是一个伪黑客,似乎我是富有理想,心怀抱负,还略带一点情怀,再延伸一点,或许还拥有信仰;电影《冈仁波齐》给人的震撼有许多处,这不只是一场11个人的朝圣,更是直指内心的征途。苦旅艰难,是向着信仰的匍匐,更是生命本该有的朴实模样。
善与恶
到影片车祸情节时,立即启动利弊权衡的天枰:无论协商还是法律定责小汽车也显然是过错一方,最起码也得赔偿事故损失吧。然而,小汽车主下车便指责朝圣者们开车大意,并强调车内人员伤势严重,杨培爷爷一行人表示理解感谢,事故就此罢休。看到这里愤怒地生出了一个念头:什么车主,装伤欺负善良人。而回望片中的善意充盈着每个情节、每帧画面。途中慷慨借薪柴的阿妈,招呼喝热茶的建房子村民,曲珍临盆前丈夫细微的关怀动作,指正朝圣细节并提供夜宿的热情大爷……每一个琐碎的善意举动,没有刻意的刻画讴歌,矫揉造作。那些善意自然流淌如雪山下的清泉,如山间浮着的轻盈薄雾,和洁净的天空、大地浑然一体。真正的善意是不自知的,剥去功利的外衣,才是纯粹的善。或许小汽车内确实有人重伤,不信任、歪曲是更大的恶、更严重的违心。片子从头至尾,都在素描一场自然而安宁的纯善画面,让一切功利虚妄与阴暗自惭形秽,也让自己自惭形秽。互联网中又何尝不是,到处弥漫充斥着恶,“魏则西事件”“徐玉玉事件”,这些都是互联网阴暗面的一角,更别提“暗网”里人性的腐臭了;恶意推广营销的人从不在乎什么是善恶,他们只注重利益比重,即使自己深陷泥潭,如果有地狱之说,他们也坚信自己会成为地狱男爵,而不是油锅里的小鬼。
信仰
啪!木制滑板着地磕长头的声音打破了影片宁静的画面,也打破了内心坚硬的外壳与面具,留下久未平静的心灵震颤,为虔诚,为真实。磕长头朝拜既是对信仰追逐的仪式,也是朝圣者虔诚的回音书。无论烈日当空、风雪交加,甚至冰冷的河流拦路,也无法阻挡他们匍匐向前。
杨培,老人是片子里明确的信仰者,一生的梦想便是朝拜冈仁波齐峰,年迈的老人依旧不放弃追逐的可能,加入到朝圣者。有想要到达的地方,就尽力去抵达,无论前路艰险、无论耄耋白发、无论行将枯槁。
屠牛者,基督教主张人生而有罪,活着行善举才能赎清与生俱来的原罪。而影片中的屠牛青年,罹难在常年屠害生命深重罪恶中,无法面对无法原谅,终日借酒逃避。朝圣之旅无疑是对自己的解救。朝拜路上,虔诚的他给路过的蚂蚁让道,听长者建议取下红头绳,完美圆满了这一场自我救赎的信仰之旅。
摔断腿的朝圣者,命途多舛,似不得命运眷顾,并未心存恶念,却曾遭遇人命大难。为更多人祈福,他开启这段旅程,他说这是对逝者的慰藉。
每一个朝圣者,都有看似各异的心结,像未打开的巧克力盒,里面充满了未知的故事。但无论具体指向什么,所有的朝圣,都为善而来,是信仰追逐的庄严仪式。
天南海北我们依然在聚首,时而把酒言欢,时而激情愤慨,时而唱着一首老歌却在一旁黯然伤神,直到夜幕散去,黎明初起;忧伤和期盼弥散在离别的车站,远远的看着彼此远去,这种守望之情,不是别人眼中的“基情”,而是我们拥有共同的信仰。这种情怀也许会陪伴我们老去,浮躁的社会中能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知己,谈天下大事,论风骚代码,话渗透之道,品灼喉烈酒,何尝不是人生旅途中的享受。
时代的齿轮飞速转动,似不等每一个人静下来找寻自己,于是迷失,于是随波逐流。信仰是何其难得的伙伴,得努力在忙碌的人群中、奔流的时间里找到,相信它能成为自己黑暗中的长明灯;追寻,相信他能给你力量熬过阴雨和黑夜。
不是我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而是我们有了新的征程。

以上内容段选自:1937CN Team 南歌
我浅显的见解在上面的人文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,真的太喜欢这里的观点和理念了,基于很多原因所以只节选了几段。
无论何时何地,信仰绝对是一个人心中最重要的东西,他是一面旗帜,是灯塔,是路标,是的的确确可以陪伴你的东西,每每想到生命中有信仰与我共挺进,心中便有了无限温柔。

来访+1